close
Thunderstorm,雷暴,是風暴的一種,其特點是會伴隨著閃電跟雷鳴一起發生,是一種極不穩定的氣流,雷暴型成的雲的類型是積雨雲(cumulonimbus)。
雷暴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發生,甚至發生在兩極和沙漠地帶,但通常在低緯度的地方(特別是熱帶雨林地區)會較頻繁地發生,可以每日都會發生。在亞熱帶和溫帶等中緯度地區,雷暴則通常會在夏季發生,有時在冬季也會受冷鋒影響而有短時性雷暴。雷暴通常伴隨著強風、暴雨,有時是雪,雨夾著雪,或是冰雹。
雷暴可能因鋒面的影響形成或排成像是一直線的分布,或是形成一條雨帶,又稱為颮線。在復興事件的當天,澎湖上空正是這種天氣。颮線這種強對流天氣,其破壞性很強大,也可以當做是一種劇烈天氣指標,有機會再來細講這種天氣現象。
雷暴的生命週期有三個階段,分別是積雲階段(Cumulus stage)、成熟階段(Mature stage)及消亡階段(Dissipating stage)。
積雲階段,雲較四周的空氣暖和,因此雲內部的空氣加速向上升,並很快升到溫度遠低於凝點的高度。四周大量水汽向雲內匯聚,這時只有不斷增強的上升氣流而沒有下降氣流。這階段的能量來源,靠的就是潛熱。
成熟階段,積雨雲變得越來越大,甚至會進入平流層。不過水滴及冰晶會因為過重,使得上升氣流並不能承托其重量,而開始落下,所產生的摩擦會帶動四周的空氣向下沉,從而產生下降氣流,這時便會出現滂沱大雨並且伴有雷電或上升下降亂流,而若下降氣流極強則可能會降雪。而由高空下降的冷氣流在到達地面時會水平展開,這時很易會生成猛烈陣風。
消亡階段,上升氣流逐漸消失,這時雷暴主要受到已變弱的下降氣流影響。雲裡大部份的水點被釋出,已無力再降雨,而雷暴亦逐漸消失。
對於飛行員而言,碰到這種天氣出現在機場附近,基本上是能躲就躲,不管是多大多小的飛機都是一樣,沒有人會找自己麻煩。雷暴最直接影響飛行員的就是極不穩定的氣流,不要說想飛的讓乘客舒適了,能不能飛的安全恐怕都是一個問題。另外一個就是大雨帶來的低能見度,能見度越低對於飛行員而言影響的就是能夠目視跑道的難度。今天5000M的能見度跟800M的能見度,一個是在落地前5分鐘能夠看到跑道,一個是落地前30秒能夠看到跑道你覺得哪一個狀況飛行員能夠有能力把跑道對的更準,更早建立好安全的姿態然後做一個安全的落地呢?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